缅怀刘洪彪先生|彭千红:逆坂走丸犹自珍
2024-02-24 09:08:37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 编辑:张咪 | 作者:彭千红          浏览量:16126

逆坂走丸犹自珍

彭千红

2月22日,龙年正月十三,惊闻中书协原副主席刘洪彪先生遽然辞世,我怔怔了半晌,心情久久难以自抑。

七十岁的人生,要是在古代,也算是高寿了,但在物质与医疗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顶流书法家,在全国人均寿命接近耄耋之时,刘先生的去世是一种遗憾和损失。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书法爱好者,却因汨罗屈子文化园的建设与先生相识。记得2017年,我协调文化园屈子书院工程项目,当时,在中国屈原学会和中国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的支持下,拟定了书院32幅楹联牌匾的内容体式,接下来要找一批书法家来书写。汨罗书画院院长雷宪和先生提议,请他的书法老师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洪彪先生来汨主持这项文化工程。

刘洪彪先生在湖南汨罗(2018年3月3日)

2018年春天,洪彪先生应邀来汨罗考察,我陪他参观了汨罗书画院、屈子祠、屈原碑林以及建设中的屈子书院。他给我的印象是温文尔雅、言谈自若、低调自谦、极度认真。在参观屈子祠时,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准备好了笔墨纸砚,邀请当代草书大家为馆藏题词,这本是纪念馆的一个常规形式,以示对来访“重要人物”的尊重和增添馆史文物的收藏。刘先生受邀后说:“我哪敢在中国文学老祖宗祠庙里题词啊!还是签个名字表示对屈老夫子的敬意吧”,遂在宣纸的最右边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至于书院楹联牌匾,洪彪先生经过认真审核,对其内容相当满意。为了书写好这批作品,他提出了“三定”的要求,即定尺寸定字体定书写者,然后亲自制定流程表格,逐一给中书协的大佬打电活发信息,把这件事作为中书协的文化工程来抓。由于他的亲历亲为以及自身的业界影响,很快一批书法墨宝寄送到了汨罗,沈鹏、苏士澍、孙晓云、胡抗美、李刚田、陈洪武等名家的字,得以在书院内集中呈现,而今俨然成为了屈子书院一道文化风景线。

在此期间,我们先后两次到北京拜谒刘先生。有一次请他为屈子书院牌坊书写“万古楚骚”四个字,先生欣然应允,写好后我们执意给了一点点润笔费,他觉得不好意思,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写了两幅草书赠送给屈子文化园,用他的话说是“以慰良心”。

2018年3月,刘洪彪先生(前排右二)考察屈子文化园

2018年,大约是10月间,我们应邀赴京为屈原碑林《离骚》碑的书写者、中国书坛泰斗夏湘平先生祝贺米寿。好巧不巧,夏老米寿暨“米寿抒怀一一夏湘平书法艺术展”的主持人正是刘洪彪先生。朋友相见,相谈甚欢。这次展览,我们领略了夏老疏朗秀逸、意趣生动的书法艺术,也见识了刘洪彪先生厚积薄发、文渊辞邈的主持风范。为了给夏老米寿致庆,他还写了一篇“即已得米,相期以茶”的文章,表达对夏老由衷的崇敬之情。其中他谈到了汨罗屈原碑林中夏老书写的《离骚》碑和他自己书写的一方碑文,说夏老之书虽经岁月磨蚀,犹自熠熠生辉,而自己二十多年前的碑刻作品则显得粗糙青涩,恨不得推倒重书。如今,两碑亦为碑林双璧,不可再得。

在我看来,刘洪彪先生的草书取法古人,气韵生动,万击千磨,自成一体,已达很高境界。他在很多场合下表达出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和追求,既有普遍意义的正能量,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超乎常人的意蕴。遗憾的是,在全民审美意识缺失的当下,不少网民趋之若骛地盲评和批评洪彪先生的观点和书法。据我所知,除了发视频解释“当代书法在一些方面超过古人”之说外,先生也懒得去计较这些。有一次,我当面请教他对“丑书”的看法,他说,美与丑在艺术领域既有严格的区分标准,不能被假象迷惑,又要尊重艺术家个性突破的率意表达,不能如芸芸众生自恋式的武断。为了佐证,他例举了某吼书大家,说其边吼叫边书写,其实是一种情性的表达,其创作状态和创新思维,应该得到肯定。但其砸笔戳纸的行为,是对宣纸毛笔的不敬,是对文化的不敬,这一点是要提醒和批评的。听了先生一席话,我仿佛悟到了黄山谷诗中的真意: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洪彪先生自号逆坂斋,他跟我们说,自己是煤炭工人出身,有幸接触书法艺术,其博大精深,一生难以穷尽,书法人生,就如古人说的逆坂走丸,迎风纵棹,岂云易哉!

在汨罗书画院大厅南侧,悬挂着刘洪彪先生数年前题赠的四尺对开竖幅,是管道升的一首渔父词:遥想山堂数树梅,凌寒玉蕊发南枝。山月照,晓风吹,只为清香苦欲归。观其书,蜿蜒迤逦,清新脱俗,字里行间透露的或是其苦闷而执著的情性。

(作者彭千红,系政协汨罗市第十届委员会主席)

责编:张咪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专题
精选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